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频道 > 国内新闻 > 社会民生>正文

学习增智慧 见闻拓眼界

时间:2023-03-01 16:43:58    来源:国际财经网    浏览次数:    我来说两句() 字号:TT

2月13日至22日,我参加朝天区2023年青年人才素质能力提升班。这次培训,课程设置丰富,有理论讲座、现场教学、个性化展示等环节,“团结紧张、严肃活泼、创新争优”贯穿培训全过程。通过本次学习,有效提升了自己“开口能讲、提笔能写、遇事能办”的能力,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。

理论知识是破解难题的“金钥匙”。理论是实践的基础,理论学习应贯穿于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一生。毛泽东同志一生好学,在延安期间无论工作多忙,他始终坚持每天阅读,因为博览群书,他有着异于常人的洞察力和分析力。他笔下的《论持久战》正确认识了抗日战争的发展方向,指明了抗战的前途,提出了正确的路线,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论基础。《毛泽东语录》更是全面彰显伟人的智慧与豪情,指引我们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。作为青年干部,因为参加工作不久,人生阅历尚浅,工作经验不足,面对多样化、多元化的复杂工作局面,往往存在能力办法不足,大局细节把控不到位问题。因此,要勤于学习,善于学习,坚持常学常新、真学真悟,用学习破解工作中的“拦路虎”“绊脚石”。

革命精神是坚定信仰的“压舱石”。延安精神、南泥湾精神、抗大精神等汇聚起伟大的中国革命精神。中国革命精神曾经鼓舞无数革命志士宁死不屈、不甘落后、奋勇争先。在众多的现场教学点,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55年分别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晏福生,少将左齐、彭清云三人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为了新中国的胜利,成了“独臂将军”。可他们并未因自己是独臂而要求组织优待,而是身残志坚,率先垂范,毅然决然与广大军民一样投入劳动。看到他们断臂照片,听到他们一件件感人事迹,对照自己在日常工作中,常因事务烦杂而抱怨,常有想“躺平”心态,我万分羞愧。中国今天的美好生活,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我们只有用心听民声、用情纾民困、真心办实事方不负先烈,不负韶华,不负这身上的名头!

学以致用是干部成长的“助推器”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为解决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,1941年初,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奉命开进南泥湾地区,一手拿枪,一手拿锄,实行“屯田政策”。南泥湾冬天干旱,冻土层厚,夏季土地含水饱和,泥地黏糊,种上粟米,经常因水分太多泡烂根而减产。如何根据气候条件将“烂泥湾”变成庄稼丰饶之地,这是摆在359旅面前的棘手问题。三五九旅供给部年轻政委罗章是江西人,他在参军前,父亲传授给他一些水稻种植经验,因为年幼,家中有长工,从未下田实践过。为了让陕北变成稻浪翻滚的“好江南”,他读书查阅水稻种植技术,结合点滴经验反复试验,最终在陕北成功种植水稻。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,这也是摆在当代年轻干部成长路上的“娄山关”“腊子口”。面对问题,年轻干部唯有秉承“实践出真知”的理念,在机遇面前“迎风起舞”,在挑战面前“见招拆招”,学以致用,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,方能“试错纠错”,成功成长。

10天的培训,幸福又难忘。一路走、一路看、一路听,拓展了我的眼界及见闻;量身制定的各类专题讲座,为岗位经历单一的我注入了新的理论、新的观念、新的知识。与众多优秀干部同学同比,发现身上明显短板,“本领恐慌”让我寝食难安。“知不足而奋蹄”,在今后的工作、学习中,我将向优秀看齐,向书本请教,活到老学到老,坚定为民之志,永葆奋进之心,砥砺担当之行。(贾素花


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

相关新闻
网友评论
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  
匿名发表